第37章 救济
黎音袅望着百姓们接过粮食时那满是感激却又难掩愁苦的面容,心中的忧虑愈发沉重。荒芜的农田在风中显得格外萧瑟,仿佛在无声诉说着战争带来的伤痛。她深知,发放救济粮食只是权宜之计,要真正帮助百姓恢复生产生活,还需要更多的努力。
“江令舟,这些百姓太苦了。我们必须尽快让许鹤鸣知晓此事,希望他能出台更多切实有效的救济政策。”黎音袅的声音中带着一丝疲惫,但眼神却无比坚定。
江令舟微微点头,神色凝重地说道:“郡主所言极是。我定会将这里的情况如实上奏,只是……郡主,许鹤鸣此人虽如今看似有所作为,但人心难测,您切不可过于轻信。”
黎音袅轻轻叹了口气,她明白江令舟的担忧并非毫无道理。许鹤鸣登基以来,确实在一些政务上展现出了积极的态度,可他毕竟身处高位,权力的诱惑时刻存在。“我明白,我会多加小心的。你此去京城,一路也要注意安全。”
江令舟带领着队伍匆匆返回京城,而黎音袅则继续留在民间,深入各个村落,了解百姓们除了温饱之外的其他需求。她穿梭在破败的村庄之间,看到许多房屋因年久失修而摇摇欲坠,孩子们在寒风中瑟瑟发抖,妇女们则为了一家人的生计苦苦支撑。
“郡主,我们实在是没有办法了。家里的男人都上了战场,如今地也种不了,日子可怎么过啊!”一位老妇人拉着黎音袅的手,泪流满面地哭诉着。
黎音袅眼眶泛红,轻轻拍着老妇人的手安慰道:“大娘,您放心,我们一定会想办法的。朝廷不会不管大家的。”
与此同时,江令舟已经回到京城,他马不停蹄地进宫求见许鹤鸣。在朝堂之上,江令舟将边境百姓的困境一五一十地向许鹤鸣奏明,言辞恳切,声泪俱下。
“陛下,如今边境百姓生活艰难,农田荒废,粮食短缺,若不及时救济,恐怕会引发更大的危机。郡主和微臣商议,希望陛下能出台一系列救济政策,帮助百姓恢复生产。”江令舟跪在地上,目光坚定地看着许鹤鸣。
许鹤鸣听完,脸色微微一变,他沉思片刻后说道:“此事朕已知晓。江令舟,你和郡主心系百姓,实乃朝廷之幸。朕定会尽快商讨出救济之策。”
然而,朝堂之上并非所有人都支持救济百姓的提议。一些大臣站出来反对,他们认为如今朝廷在边境战事上已经耗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,此时再拿出资源救济百姓,会影响到军队的供给。
“陛下,如今战事紧张,军饷粮草都需要大量的钱财。若再去救济那些百姓,恐怕会让前线将士们寒心啊!”一位年迈的大臣忧心忡忡地说道。
江令舟心中一紧,他连忙反驳道:“大人此言差矣。百姓乃国家之本,若百姓生活困苦,民心不稳,又何来的安稳江山?前线将士们浴血奋战,不也是为了保护百姓吗?如今百姓有难,我们怎能坐视不管?”
朝堂之上,大臣们各执一词,争论不休。许鹤鸣坐在龙椅上,眉头紧锁,他深知这是一个两难的抉择。一方面是前线战事,一方面是百姓民生,无论偏向哪一方,都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。
而在民间,黎音袅仍在四处奔走。她发现,除了粮食和住所,百姓们还急需农具和种子,以便在来年能够重新耕种土地。于是,她开始着手筹集这些物资。
“郡主,筹集农具和种子谈何容易啊!如今市面上物资短缺,价格又贵,我们的资金有限,恐怕难以凑齐。”一位跟随黎音袅的官员面露难色地说道。
黎音袅咬了咬嘴唇,思索片刻后说道:“我们先去和当地的富商们商议,看看能否说服他们出资相助。同时,再向周边城镇发出求助,希望他们能支援一些物资。”
在黎音袅的努力下,一些善良的富商纷纷伸出援手,出资购买了部分农具和种子。周边城镇也被她的诚意所打动,陆续送来了一些物资。然而,这些对于广大的百姓来说,仍然只是杯水车薪。
此时,江令舟在京城也在为争取救济政策而努力。他四处拜访朝中大臣,晓之以情,动之以理,试图说服他们支持救济百姓的提议。经过一番努力,终于有一些大臣改变了态度,转而支持江令舟。
在朝堂的一次重要议事中,支持救济百姓的大臣们联合起来,再次向许鹤鸣进谏。许鹤鸣看着朝堂上争论的大臣们,心中渐渐有了决断。
“诸位爱卿,朕深思熟虑后认为,百姓乃国之根基,如今百姓有难,朕不能坐视不管。朕决定,从国库中拨出一部分资金,用于购买农具、种子等物资,发放给边境百姓。同时,减免百姓们今年的赋税,让他们能够安心恢复生产。”许鹤鸣的声音在朝堂上响起,坚定而有力。
江令舟心中一阵激动,他连忙跪地谢恩:“陛下英明!此举定能让百姓们感受到陛下的恩泽,重振民心。”
然而,事情并没有那么顺利。就在许鹤鸣下令拨款购买物资后不久,国库却传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。负责管理国库的官员发现,国库中的部分钱财不翼而飞。这一消息瞬间在朝堂上引起了轩然大波。
“陛下,这可如何是好?如今
【当前章节不完整……】
【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……】
【131xs.xyz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