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3章 选天下良才
那份被李璘重重拍在龙案之上的卷子,墨迹未干,却透着一股金戈铁马的肃杀之气。
并非诗词,也非策论,而是一篇杀气腾腾的兵书。
《伐天下九道书》。
其文笔并不华丽,甚至有些质朴,却句句见血。
此书将大唐疆域之外的天下,划分为九个战区。
东征新罗百济,北伐契丹突厥,西定吐蕃南诏,南平林邑诸国……
每一道,都详尽规划了进军路线、兵力配置、后勤补给,甚至连敌军将领的性格弱点、当地的地形气候都分析得淋漓尽致。
这已经不是一份科举的答卷,而是一份现成的,足以让大唐铁骑踏遍世界的作战计划!
最让李璘心神震动的,是此人提出的后勤之法。
他主张以战养战,大军所到之处,尽取敌国之资为己用。
更骇人的是,他提出设立“军屯府”,将俘虏与当地百姓编为军屯户,一边耕种,一边随时补充兵源。
如此一来,大唐的军队越是征伐,便越是强大,彻底解决了困扰历代帝王的粮草补给问题。
这等于是将整个战争机器的成本,全都转嫁到了敌人的身上。
其手段之酷烈,用心之狠毒,简直闻所未闻。
但其带来的利益,却也大到让人无法拒绝。
“罪在当代,利在千秋!”
这八个字,砸在李璘的心坎上。
他要的,不就是这样的治国之才吗?
什么仁义道德,什么万民称颂,在开疆拓土、铸就千秋霸业的伟大利益面前,皆是虚妄!
李白那样的狂士,空有才情,却是一柄双刃剑,稍有不慎便会伤到自己。
杜甫那样的悲悯之士,心怀百姓,可为良臣,却终究格局太小,拘泥于一时一地的得失。
唯有此人,心思狠绝,目光长远,手段酷烈,与他李璘,简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君臣!
“此人,当为状元!”
李璘拿起朱笔,在那份《伐天下九道书》的卷首,重重写下作者的名字。
郭子仪。
一个略显陌生的名字。
内侍很快呈上了郭子仪的履历。
朔方人,曾为武举人。
李璘看着“武举人”三个字,嘴角的笑意更深了。
好!
好一个武举人!
这天下间,文人酸腐,空谈误国。
武人虽勇,却多有勇无谋。
而这个郭子仪,既有武人之胆魄,又有文人之智计,且见识狠辣,不拘一格,正是他最需要的那柄,为他开疆拓土的利刃!
所谓武举人,听上去威风凛凛,实际上在重文轻武的大唐,地位颇为尴尬。
不过是有了参与更高一级考试的资格而已,与那些自幼饱读诗书的文举人相比,总是被视作粗鄙武夫。
可今天,李璘就要亲手将一个武举人,捧上所有文人梦寐以求的巅峰!
他要让天下人都看看,在他神武皇帝的朝堂之上,论才华,不问出身!
翌日,放榜之期。
长安城内,万人空巷。
朱雀大街两侧,早已被翘首以盼的百姓和各家府邸的仆役挤得水泄不通。
太极殿前,数百名参加恩科的学子,皆是盛装华服,面带紧张与期盼,整齐列队。
李白尤其显眼。
他依旧穿着那身放荡不羁的白袍,腰间挂着酒葫芦,脸上带着一丝宿醉的慵懒,眼神里却满是藏不住的得意。
他环顾四周,看着那些坐立不安的同考,嘴角勾起一抹轻蔑的笑。
一群凡夫俗子,皓首穷经,写的不过是些陈词滥调,怎能与他李太白的惊世之作相提并论?
他的《侠客行》,乃是直抒胸臆,当面“冒犯”天子。
这等胆魄,这等才情,自大唐开国以来,谁人能及?
在他看来,状元之位,已是他的囊中之物。
杜甫站在他身旁,面色凝重,眉宇间满是忧色。
“太白兄,昨日陛下将你的诗卷扔在一旁,恐怕……圣心难测啊。”
杜甫压低了声音,不无担忧地说道。
李白不以为意地摆了摆手,仰头灌了一口酒,哈哈大笑:“子美啊子美,你就是太老实!你懂什么?这叫‘不破不立’!陛下乃是雄主,岂会喜欢那些阿谀奉承之辈?我那首诗,看似狂悖,实则正中陛下下怀!这天下,除了我李太白,谁还能让陛下如此开怀?”
杜甫张了张嘴,终究还是没能说出反驳的话。
他只是觉得,事情恐怕没有李白想的那么简单。
昨日天子那一声意味深长的“状元”,分明是对着另一份卷子说的。
“肃静!”
随着内侍一声尖锐的唱喏,太极殿的大门缓缓开启。
李璘身着十二章纹的冕服,头戴通天冠,在众人的山呼万岁声中,缓步走上龙椅。
他缓缓扫过阶下众人,一股无形的威压,瞬间笼罩了整个大殿。
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,等待着决定他们命运的时刻。
“宣——神武皇帝登基首科取士金榜!”
一名年老的宦官手捧明黄色的圣旨,走上前来,拉长了嗓音,开始唱名。
“同进士出身,第三甲,第九十九名,王昌龄!”
“
【当前章节不完整……】
【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……】
【131xs.xyz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