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婕宜眼神饱含着愧疚和自责,“早在李家被告发之前,你娘就察觉了不对劲,给我写了一封信……”

彼时以宋九思为首的不少肱骨大臣陨落沙场,朝中群龙无首,军政大权落于监国的戾太子手中。

戾太子早前被先帝与众臣管束压制,心中记恨,将所有进言弹劾过他的臣子归录成名册,按言辞犀利程度分三六九等罗列罪名,派出锦衣卫大肆抓捕“疑犯”,戾太子近臣公然收受贿赂,美其名曰孝敬太子,少交或不交孝敬银子的大臣罪加一等。

其时大魏与狄戎战局胶着,有大臣不断进言要与狄戎决一死战以绝后患,当中主战派的宋家子弟尤为激愤。戾太子贪生怕死,并不想倾国之力领导一个未知结果的战役,又怕被后人诟病。戾太子近臣与宋家素来不和,趁机诬陷宋家私下结党营私,戾太子早就看宋家不顺眼,于是将计就计,借此拉开了剪除党羽的序幕。

朝中亦有直臣义愤填膺,怒斥戾太子坑害贤臣暴虐成性,这些忠义之士或被杀害或被贬谪,无一幸免,柳如画的父亲——一位戍守边疆数十年的老将柳正英亦在其中。此后众臣人人自危,朝野上下风声鹤唳。

而沈家也是这时候选择急流勇退,上交兵权,明哲保身。

宋令仪知道直接给李婕宜递信很有可能会被锦衣卫拦截,因此她以李家的名义写了一封恭贺信,夹在礼单上送给刚承袭爵位的沈仲达。她知道李沈二人虽有不和,但于大事上一向是拎得清的,她以为沈仲达会为她转达这封信,她察觉到暴风雨即将来临,也知道一旦落难,很有可能会在半路遭遇报复,她别无所求,只希望好友能为她照应一下三个无辜孩儿。

沈仲达接到信后也的确将信转交给了李婕宜,但他想她会责怪自己擅自看信,因此并没有将信拆开,只是派人将信转交。而当时的李婕宜还沉溺于悲痛中不可自拔,无心顾及朝政,几次三番不要命地率领凤翎卫前往狄戎部落,只为寻得宋九思的尸骸,两人为此大吵一架,她根本没留意他派人给自己送了一封信。

等李婕宜再次回京看到这封信时,李家已被抄家,李家人口已在南下路上。李婕宜惊出涔涔冷汗,因为怀疑沈仲达是故意报复,见死不救,两人之间成见愈深。

其实那时李婕宜即刻南下,完全是能赶上李家众人脚步的。

但很不巧的是,她遇上了洪涝,淮河水泛滥成灾,道路受阻,李婕宜不得不弃马赁船,继续赶路。

可一路看着哀鸿遍野,李婕宜心生不忍,戾太子无所作为,当政仅仅两月,有能力的官吏惨遭无辜杀害,任上的官吏大多是戾太子身边亲信安放的酒囊饭桶。李婕宜将一半人马留了下来,帮着还未反应过来的官府救人赈灾。

初七此时终于明白,那个在密林里苍老的声音,赶着他快些走的声音是为何意。

“我一路追赶,终于在福州一带得到李家音讯,我只须快马加鞭,不出半个时辰,不出半个时辰,我就能与令仪会合……可偏偏这个时候,我遇上了在附近村落作恶的一帮倭寇……”

即使时隔多年,李婕宜回忆起当时的情景,依旧是感觉到深深的无助和彷徨,心胸止不住地阵阵绞痛。

青石路上泥泞一片,马蹄溅起黄泥血水,她看到了被践踏的瓜果、孩子掉落的布鞋、男人的残肢、女人被撕裂的衣裳……耳边是哭声混杂着尖叫声,到处都是一阵高于一阵的急促敲锣声,那密集尖锐的锣鼓声像是敲在她的太阳穴上,震得她头晕目眩。李婕宜在分岔路口疾驰而过,一颗心被撕裂成两半,她使劲晃着脑袋,想要挥动马鞭手却如何却使不出力,她感觉大地在发出悲鸣的震颤,眼前景象变得愈加清晰:抱着襁褓的妇女坐在大火肆虐的屋顶上痛哭不已,儿子将年迈的母亲护在身后,举起锄头向匪徒冲去,却在下一刻被尖刀开膛破图,老妇人捡起儿子的锄头,老泪纵横,喊破了嗓子:“我和你们拼了!!!”

就在倭刀落到老妇人头上时,一道凌冽破空声响起,那带着斗笠的倭寇从马背上重重摔落于地。

李婕宜出手如电,一箭紧接着一箭,转瞬间三四个盗匪已倒伏身亡。她紧握着缰绳调转马头往村落方向疾驰,粗粝的绳索将她的手勒出血痕,她却毫无知觉。她用尽了全身的力气不再去看身后那条通往幽暗的道路,她艰难地吞咽,却听到某种怪物在耳边发出嗬嗬的气声,想被人扼住了脖子从胸腔挤出来的、不成型的哀嚎,痉挛着拧成嘶哑的死结,悲不成调,字不成句。

李婕宜抹了一把脸,血泪和着不舍不忍囫囵吞下肚子,再抬眼时瞳孔被烈火烧得赤红,她将染血大刀高举过头,振臂一呼,震耳发聩:“作巷战,杀倭寇!”

身后凤翎卫闻风而动,利刃出鞘,冲入黑暗。

当时李婕宜其实是能预感到些什么的。她知道来不及了。

她在那个分岔路口,和宋令仪擦肩而过。而这一别,就是生死诀别。她做出了自己的选择,也永远失去了自己最好的朋友。

宋令仪是怀着怎么样的心情给自己写的信?她在等不到回信的时候又该是多心灰意冷,她一定是觉得自己想独善其身所以才置之不理吧?她在逃亡路上,眼见着亲友一个个被残害之时,心中会有多痛?她看到一生将抗击倭寇为己任的李明哲被枭首示众时,心中是不是恨极了?

李婕宜说谎了,宋令仪母女俩走的时候身上的衣裳一点也不干净,她们身上满是血污,遍布刀痕,没有一块完好的地方。李婕宜想要抚摸好友脸庞,甚至不知该从何下手。

她赶到的时候,宋令仪还剩最后一口气,眼神直勾勾地望着山崖的方向。

李婕宜发现了,顺着她的视线望去,再看宋令仪时,她的眼角划出一滴晶莹的泪,在李婕宜怀里安静地阖上了眼。

山林间响起悲恸的哀嚎声,悲戚苍凉,经久不绝,闻者不无恻隐动容。

李婕宜看着肖似宋氏兄妹的初七,多年来积压的情绪决堤而出,她执起初七的手,喉头溢出呜咽:“是我的错,如果我能不那么意气用事,如果我能再快一些,再快一些,我对不起你娘,对不起李家……”

有一道声音响起,缓而有力地打断她:“不……并非如此。”

“微臣清楚记得在山崖之下,一直有人说‘船来了’,他催促着臣走快些,今日臣才明白。他说的船,是长公主的船。”初七眼眶胀痛着,他以前总觉得奇怪,那个催着他走的声音是那么难听,每一声都像沾了血丝的嘶哑,为什么自己在回忆的时候并不觉得害怕呢?

“他不是怕被人追上丢了性命,而是因为他已经走不动了,可他怕臣一个人走不下去,只能一遍一遍地,声嘶力竭,提醒微臣走快些,朝着有水的地方跑。他希望微臣能遇上长公主的船。”

直到最后,连初七自己也分不清,那个一直在耳边回荡的苍老声音是不是真的还存在,只是每次他走不动倒下时,总会有个声音推着他的肩膀,叫他:“小郎君,快,救我们的船来了,一直走,不要停!”

他怎么会害怕呢?是那道声音托着他走向一线生机的啊。

“微臣当时灵台混沌一片,脑子里只记得‘船’和‘水’,走出林子后,臣向人打探哪里有船哪里有水。”初七满嘴苦涩,当时是淮河发生水患,想来是自己表述不清,才会让人指错了方向,“臣一路往北走,才会错过殿下的搜寻……”

后来,初七遇上了因遭遇洪涝而南下的流民,其中一对夫妇以为他北上是为了找遗弃他的父母。水患过后容易滋生疫病,加上沿途盗匪众多,一个小孩独自北上与送死无异,他们于心不忍,率谎称会带他去找船,带着他往岭南方向走,在这之后,初七才遇上陈惠生。

“想必那时先母已收到了您的传信,或许更早,他们知道有人奋不顾身地朝他们奔赴而来,他们知道自己没有被世间遗忘。他们也知道,会有人为他们主持公道。”

初七整袖肃容,起身行至中央,一跪三叩:“臣李临渊,代先父李明哲先慈宋令仪并阖府二十口,叩谢殿下隆恩!”

初七低俯于地,呼出

【当前章节不完整……】

【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……】

【131xs.xyz】

小说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