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璟也不卖关子,他道:“解决山东干旱问题,无非就是困水,这个只要修建了蓄水池,然后逐步引黄河水进入就行,这个是大工程,得慢慢来。”

“咱们现在首要解决的是山东百姓下半年怎么活下来的问题,这个,咱们其实在船上的时候也讨论过。”

忠顺跟卫若兰有些茫然,忠顺是压根儿没往心里去,而卫若兰的心思则全在林黛玉的身上,再说,那会儿也没说山东的事情啊。

倒是黛玉想起了什么:“是咱们看的那本前朝游记吗?说是从胡人那边儿引进来的番薯,不挑地,产量很高,可饱腹,只是吃过之后会胀气,很是不雅,后被福建等地用于饲养牲畜?”

林琛也想到什么:“还有,游记上说,他游历至海边渔村,发现渔民对岸边随处可见的小鱼小虾等很是厌弃,只有偶尔孩童捡些贝类跟小鱼小虾,砸碎了喂养鸡鸭。”

林璟点点头道:“番薯这东西,不仅产量高,不挑地,最主要的是耐旱,很适合山东种植,而且,它只要有咸口的东西中和,就不会反胃酸,若是加上一些糙米之类的粮食煮粥,一般就不容易胀气了。”

忠顺震惊:“不是,这个你怎么知道的这么清楚?”玉米跟红薯其实很早就传进中原了,只是相比于香甜一些的玉米,红薯很少有人食用,尤其是官员,毕竟,当众出虚恭实在不雅。

还有就是,这时候的红薯既不甜也不面,连续耕种后会变的干瘪,产量大降不说,还会生长很多虫子,这就是前朝没有推广,反倒是玉米被广泛种植,用来解决贫民粮食缺口。

不过,这时候的玉米也不像后世改良的那种甜糯玉米,但因为经过了司农司筛选留种,已经不像最开始那样良莠不济,基本没有了干瘪的情况了,玉米棒很大,掺杂着玉米芯打成的粉可以最大程度让百姓饿不死。

只是,玉米确实也属于耐旱、耐寒、不挑土地的作物,但像现在山东这样,年年土地干的七裂八瓣的情况,那照样也完犊子,不过,山东从前朝就开始种植玉米了,可惜,因为连年干旱,他们还是很难吃饱饭。

而红薯,最后只有福建等地会在自家的院子或者山脚等地随意种植一些,除了饿急眼的,一般就是用来喂养牛、马、猪之类的牲畜,长膘还能让牲畜更健康,最主要的是不管根茎叶都不会浪费。

忠顺知道这个,是因为所有皇子不管愿意不愿意,都必须学习了解民生,这是他们老祖宗开国皇帝定下的规矩,可以不学习诗词歌赋,但必须明白百姓的诉求。

老百姓有什么诉求,很简单,就是希望吃饱穿暖,这里就涉及到了一些粮食作物以及各地的气候等讲解,所以,忠顺是知道的。

但这些又涉及到了百姓的诉求,朝廷做不到,不能保证所有人的温饱问题,这就显得朝廷无能了,所以这些东西是不会普及出去的。

林璟笑道:“这不是之前兵部有一队人吃了番薯之后,全都倒胃酸,以为是集体中毒了,还猜想是不是有人故意投毒,最后是我老师去了,才发现是有个福建的百户长带去的番薯惹的祸。”

“老师就带着我去看了看,只是没等我们找出原因,人家都好了,然后我们就研究了一下,又找了些胡人确定情况,才知道的这些。”

“也知道了这番薯种植的时候,最好是每年换个地方,种过番薯的地,第二年最好种黄豆,不仅能肥地还能榨油,油渣更是牲畜的最好营养品。”

“这个还没来得及验证,咱们这不就来金陵了,之前老师还想着在哪儿实验,现在最好的地方就是这山东,这个是真耐旱。”

“据胡人说,番薯藤跟番薯叶也是能吃的,跟玉米面搅在一起煮,味道很不错,也顶饿,这两样是他们的主要粮食。”

忠顺听得眼睛放光:“要是这样,那可解决了大问题了,甭管味道怎么样,只要能吃,饿不死人,对于百姓来说就是好的。”

林璟赞同的点点头之后继续道:“海里的东西,它们自身就带着大量的盐,尤其是海边儿有两种绿色的,当地人称作昆布跟海带的东西。”

“生吃、煮汤都可以,对人身体很有好处,《吴普本草》书中记载昆布酸、咸,寒,无毒,能消瘰疬。”

“而且,这两样东西晒干后,上面浮现的白色结晶就是海盐,反复蒸煮两次,经过沉淀过滤后,就是最上等的精盐。”

“而那些小鱼小虾,还有贝类等等,在当地根本不值钱,随处可见,要是雇佣人收集,五文钱可以买一骡车,可这些只要晒干,不仅易储存运输,还能充当肉食给人补充体力。”

他又拍了拍身边的匣子道:“多了不用,拿出其中一万两,现在就去山东临海地区收集这个,不仅不犯说道就能收集大批食物跟食盐,周边的渔民还能多些收入,之后也能挪出余钱购买些粮食,不依赖朝廷的救济粮。”

“九哥再让太子殿下分别去南方跟北方购买一批红薯以及玉米,总共花费不会很高,今年这事情基本就能解决,之后,山东种植红薯也能缓解旱灾带来的影响,就能给修渠引水匀出时间了。”

忠顺捧着林璟的脑袋好一阵稀罕,感叹道:“你们林家人的脑袋都是怎么长得呢,这也太聪明了!难道这就是不出户,知天下的意思?”

卫若兰出手扒拉开忠顺,没好气儿的说道:“现在知道读书的好处了吧,你这看书就瞌睡的,这辈子也不用想了。”

林琛笑着打圆场道;“山东大部分地区都临近海边,在当地收集这些东西,可以就近处理,灾情起来的时候,就能最快将这些东西安排下去。”

林黛玉心思细腻:“倒也不需要大批的派人去办,直接雇佣当地渔民或百姓晾晒处理,节省人力,还能让百姓留有余钱,也能缓解百姓面对灾情时的恐惧。”

卫若兰是真的佩服林家孩子的聪慧,更感叹林家子的心怀天下的胸襟,不由得庆幸自己对林家女一见钟情,始于颜值,忠于

【当前章节不完整……】

【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……】

【131xs.xyz】

小说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