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落户手续敲定,土地也顺利过户到林青禾名下,镇里发下纸文,写明“东郊五亩地,自付银六十五两,所有权归林氏一行”。林青禾站在那纸前看了许久,心口微微一跳,像是久漂未归的人,终于在这世上扎下了根。
她将纸文郑重收入衣襟里,再抬眼时,眼中已是一片澄明。
从此,他们不是寄人篱下的流民,也不是为了活下去东奔西逃的苦命人,而是实打实的、有地、有户、有根的居民了。
地买下了,人心也稳了下来。
可林青禾知道,这不过是“千里之行”的第一步,接下来要做的才是真正的重头戏——从无到有,建一个可以真正安居的地方。
她手头金银已所剩无几,大部分都换作了这五亩地,井盐也几乎耗尽,只留少许备用,等日后再上山与布依寨换盐。而眼前所能依靠的,便只有队伍众人的双手和一个可期的未来。
好在众人都心气正盛。
“有了地,连做梦都笑醒。”林杏枝抱着青麦笑道。
“再难也不怕了。”吴春花摩拳擦掌。
林青禾选的地是块西南缓坡,东高西低,向阳背风,土质松软,水源近,旁边还有一条小径通往杏花村。
步行至镇不过半个时辰,虽不在主道旁,却不至偏僻。
她站在这片新翻出的黄土地上,脚下松软,四野祥和,耳畔是风吹树叶的声音,心头却有风雷滚动。
“这不是终点,这是起点。”她轻声道。
*
为了能尽快安顿下来,林青禾很快拿出了她的规划图。
她将五亩地(约三千多平的面积)初步划分为五个区域——
中央公共区:作为核心地带,便于统筹。
——祠堂(80㎡):居中而建,木结构瓦顶,前方设案桌供奉祖先神位,日常也作简易学堂,供孩童识字习礼。
——谷场(300㎡):灰泥夯实地面,可晒谷晒菜,也可用作节庆活动场地。
——议事亭(40㎡):四柱茅顶,供人歇脚、议事,未来若有争执也可在此讲理,成规。
西北区域:联排木屋区。
——为单身者及临时居住安排,每间约20㎡,四人一排,木板铺地、瓦顶可拆移,通风良好,便于修整。
西南区域:家庭院落区。
——每户占地约120~150㎡。
主屋(60~80㎡):三开间木屋,中间堂屋,两侧卧房,结构紧凑实用;
厨房(10㎡)、粮仓(10㎡):均设在院落一角,利于防火和储藏;
院落(40~50㎡):搭鸡舍、晾衣架,可种几棵果树,养鸡鸭、种蔬菜。
目前,能够以家庭为单位居住的,一是林青禾一家,另一是周晓萍一家。
其余人,暂住联排木屋。林青禾已预留好宅基地,待后续有需要时,便可陆续建起更多小院。
东侧区域:生产区。
——菜圃:选地势稍低、灌水方便处,可以种苋菜、菘菜、蔓菁等快熟作物;
——畜栏:鸡鸭猪等家禽家畜,未来需要搭棚养殖;
——工坊预留地:计划建设豆腐坊、木工坊等,形成自给自足的生产体系。
“从今儿起,就叫它‘禾安村’吧。”罗玥望着这一片正在翻土的坡地开口。
“禾,是青禾姐的禾;安,是安定,是安身,是安心。”
一群人听了,齐齐点头。
*
建村伊始,物资紧张,林青禾决定——
日间由青壮劳力伐木修屋、开垦种菜;老人孩子则清理地面,织草绳、缝补被褥;晚上则围坐计划次日任务,由林青禾统一协调。
木料主要由魏长福、林通带人至后山砍伐,由镇中租得的驴牛拖车运回,再由蒋顺、卫山柱等人按设计分段锯裁。
茅草、泥块、石片也都各有用途,搭灶、筑墙、砌沟渠,一一安排。
临时帐篷统一搭在公共区旁,夜间众人轮值巡守。
虽说一切简陋,但队伍已有不止一次“从无到有”的经验,人人皆沉稳有序,心中有盼,手下有力。
最先动工的,是谷场和祠堂。
前者关乎粮食晒制、节庆活动,后者则象征一家一村的精神归属。
林青禾亲自画图,丈量地基,确定朝向。
林青山一锹下去,热气从土地中涌起,泥土松香,那是属于安定生活的气息。
那日傍晚,夕阳染红了北边的山头。
尚未成形的禾安村上空,一缕炊烟轻轻升起。
草棚中传来孩子们的笑声,火堆旁有人烤肉干,有人缝补衣襟。
泥地还没压实,房梁也还在搭建,可那一刻,众人知道——
她们,已经在这里安了家。
*
夏至未至,山风尚清,泥土里却已透出一丝热意。
林青禾立在谷场边,望着一排排新建成的房屋,一时间竟有些恍惚。
一个多月前这里还只是荒坡野地,如今俨然初具规模。她脚下踩着灰泥压实的地面,抬眼望去,墙白瓦灰,屋顶一律斜坡朝南,即便屋式简陋,也因整洁明亮,透出几分踏实的温度。
整个小村子围着中间的谷场圈层式展开,中间是刚刚粉刷好的祠堂,墙面还残留着未干的石灰味,正对面是议事亭,四根柏木柱支起竹编顶棚,旁边还压着几捆备用的芦席。
“真的建起来了。”吴春花站在林青禾旁边,啧啧称奇。
“以后风吹雨打也有个能躲的地儿了。”周晓萍笑得眼角起褶。
“房子好看,住着肯定不冷不潮。”几个年轻人一边张望一边忍不住夸赞。
院落的墙面与地面全都刷了调好比例的灰泥,不但遮住了原先竹片、泥砖的粗糙,也使得屋里屋外干净明亮,不沾脚,易扫除。屋檐处还钉了雨水导流的竹管,一场大雨下来,不会泥水四溅、湿了门口。
那日晌午,孟阿翁宣布:“今日落成,依咱们北边的老规矩,先祭天地,再请祖先。”
一片附和声中,众人纷纷准备祭品、香火、纸钱。
林青禾对这些仪式并不熟悉,过去她是个无神论者,清明祭祖也不过是形式。但她并未阻拦,十分尊重。
她站在不远处
【当前章节不完整……】
【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……】
【131xs.xyz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