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节到了,除夕之夜,村里的鞭炮声噼里啪啦地响着。
周根民家的堂屋里,一家四代喜气洋洋地围坐在一张大圆桌边。
因为是除夕的缘故,周根民把自己的老爹老妈,分家的大儿子周风一家三口,以及出嫁的大女儿周月,大女婿邱超,都叫来吃团圆饭了。
今天的饭桌上,不但有肉,有鱼,有鸡,有鸭,还有香肠和鸡蛋,更有牛肉和羊肉。
汤兰英带着三个女儿和儿媳妇曹金玲,忙碌了一下午,硬是整出了二十多道菜。
曹金玲看着自己的公公婆婆,只见公公身上穿了一件崭新的中山装,婆婆身上穿了一件蓝色的对襟大褂子,也是新的。
再看两个小姑子和一个小叔子,身上穿的都是新衣服。
于是,她心里就开始不舒服了起来。
再看自己那已经出嫁的大姑子周月,身上穿的一件旧棉袄,还开了花,妹夫邱超身上的棉袄上虽然没开花,可是一看就旧得不成样子,他人生得虽然俊,可是一身衣裳却把他的相貌给拉低了不少。
于是,她就开口说:“小月啊,大过年的,你也不给自己搞身新衣裳穿穿,你看二丫三丫,身上穿得多鲜亮啊!”
周月看了两个妹妹一眼,又看了丈夫一眼,一张秀丽的脸上浮现出了尴尬之色。
邱超轻轻咳嗦了一声:“爸,我年前去县城边上挖河泥了,也挣了点钱。叫小月买衣服,她就是不肯买,她呀,就是太会过日子了。”
曹金玲噗嗤一笑,她才不信呢,她就不信邱超能挣到钱。
看着她的神情,邱超猜到了她的心思,不由得涨红了脸:“大嫂,你不要不相信啊,你瞧,这包点心,就是我昨天从县城赶回来的时候,在车站买的,你看,上面报纸的日子都是昨天呢!”
“好了好了,大过年的,聊点别的!天天明年五岁了,是不是该念书了啊?”周根民岔开了话题。
“就是,吃饭吧,饭都冷了!天天还小,估计要再过一年,才能念书呢!”汤兰英说完,就站起来给自己的公公婆婆倒酒。
周老汉看着眼前的一群儿孙,不由得有些感慨:“老二啊,你这一大家子,是越过越红火了,真是十年河东,十年河西啊!”
“爸,儿子可是第一次接您来家过年呢!以前接您,您都不来!”周根民也颇为感慨。
周奶奶笑道:“以后啊,我和你爸年年都来你这里过,只要你不嫌弃我们两个老不死的就行!”
说完,周奶奶端起酒杯:“来!大家干杯!”
一大家子一起端起了酒杯,热热闹闹地吃完了这顿年夜饭。
吃完饭后,先是周风一家三口告辞而去,然后周雷又送周老汉和周奶奶回家去了。
这时候,周月也拉着丈夫告辞:“妈,我们也要回去了!”
“小月啊,你等等!”汤兰英说着,就转身从厨房里拎出一个蛇皮袋子,袋子里鼓鼓囊囊装了大半袋子东西。
“小月,这里有几斤腊肉,几条腊鱼,还有一些香肠,一瓶芝麻油。你拿回家吃去吧!”看着女儿有些憔悴的容颜,她有些心疼地说。
“妈——”周月的声音哽住了。
“好了好了!你回去以后,就和邱超一起开荒,也种芝麻,咱们农村人,只要能吃苦,就不愁一碗饭吃!”汤兰英拍了拍女儿的手背,安慰道。
一边的邱超也红了脸,想说什么,却终究说不出口。
两口子告辞走了以后,周星就打开周月带来的那包糕点:“哎呦,是桃酥呢,还挺甜的!姐,你也尝尝!”
周晴来到桌边,低头一看,却见包着桃酥的报纸上,写着“招工”两个字。
她急忙抽出报纸,对着灯光看了起来。
是西北一个叫白银的地方,新开了一家纺织厂,面向全国招收500名女工。
西北?白银?
看到这两个地名,周晴瞬间就没了兴趣。
她想进厂,不过是以招工的形式为跳板,实现进城的愿望,一旦在城里站稳脚跟,她自然不甘心在车间里呆一辈子。
所以,选择什么样的城市,至关重要!
周晴最理想的地方,是繁华的南方。
八十年代中后期,南方的每个城市都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展着,而全国先富起来的那一批人,基本上都出在南方。
罢了,以后的招工启事,会越来越多的,自己经常留意此类消息就够了。
春节过去以后,周晴照样每天给鱼塘里的鱼儿准备饲料,在下大雨的时候,给鱼塘换水增氧去除杂质,定期往鱼塘里放增氧剂。
好在,她们这个地方的雨水一直很充沛。
不断的有活水滋养鱼塘,鱼塘里的鱼儿越长越肥壮。
日子过得平静无波。
这期间,有不止一个媒婆上门给周晴提亲。
汤兰英就说:“二丫,你今年十九岁了,也到了该说亲的年龄了。”
“妈,我虚岁十九,周岁还不到18呢,急什么呢?”
“哎,现在都是说好亲事四五年,五六年才结婚的。你看我们村里好多姑娘,是不是都是十七八岁就定亲了,然后二十多岁出门的?”汤兰英劝道。
“妈,也有当年定亲,当年出门的,我还小,不想现在就定下来!”
汤兰英没法子,只好一一回绝了那些人。
不知不觉,春天就要要过去了,炎热的夏天即将来临。
周晴撒向鱼塘里的增氧剂,也多了一倍。
夏季是鱼塘最容易缺氧的季节,当然,夏季也是雨水最多的季节,动不动就会来一场大暴雨。
只要有雨,周晴就会给鱼塘换水。
所以,当最热的契七月来临的时候,池塘里的鱼儿有不少已经大得可以出售了。
不过,中秋节尚未来临,周晴不想零零碎碎地卖,等再长大些卖,鱼的重量上去了,价格也跟着上去。
这期间,她去过几次县城,每次都是买几份报纸,仔细寻找上面的招工信息。
渐渐地,她就发现一个规律,那就是,一则招工启事,登报的话,起码要登一个月,按照这个规律,自己每个月去一趟县城买报纸,就可以掌握本地刊登的招工信息了。
不过,她看来看去,都没有自己理想中要去的工厂。
现在的工厂,都是国企
【当前章节不完整……】
【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……】
【131xs.xyz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