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5章 这才是最真实的农民声音
“我婆婆教我做野菜团子时说过,山里的野薄荷能醒脾,野芹菜能通气...我一直以为就是老辈人的迷信...”
赵金花的声音越来越稳:
“直到陈教授说这里面有科学道理...”
她边说边不自觉地打开小伟准备的布包,取出食材放在讲台上。
这个动作引起了台下领导的兴趣,有人往前探了探身子。
“要不...我现场做一个?”
赵金花突然提议,眼神询问地看向一旁的李冰。
李冰愣了一下,随即用力点头。
就像在家里教小伟的同学那样,赵金花熟练地操作起来。
切菜、和面、调味...她的手法行云流水,嘴里的话也越来越流畅:
“...我们农村人不懂大道理,但知道什么土地种什么庄稼。
李冰来村里后,把老辈人的经验和科学方法结合,现在我家那片紫云英,产量多了三成不止...”
台下传来一阵惊叹声。
赵金花把捏好的团子放进便携式蒸笼,这才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,脸一下子红了:
“对不起,我忘了这是开会...”
“讲得好!”
坐在第一排的省领导突然出声:
“这才是最真实的农民声音!”
热烈的掌声瞬间爆发。
赵金花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,直到李冰上前轻声提醒:
“赵大姐,继续说您准备好的内容。”
接下来的十分钟,赵金花自己都惊讶于能如此流畅地讲述。
她说到儿子小伟如何帮她练习发言,说到村里其他妇女现在也敢在人前展示手艺,说到老张头如何鼓励她...
“...我以前总觉得自己没用,现在明白了,我们农村人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东西,都是宝贝。”
她最后说道,蒸笼恰好在此时冒出第一缕蒸汽:
“就像这野菜团子,看起来普通,可里面的学问大着呢。”
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。
赵金花看到小伟在台下跳着鼓掌,脸蛋兴奋得通红;
老张头站在侧边,不停地抹着眼睛;李冰和赵乡长相视而笑...
省领导第一个走上前来握住赵金花的手:
“赵大姐,您的发言是我们今天听到最精彩的部分!
这个野菜团子,我能尝一个吗?”
赵金花手忙脚乱地打开蒸笼:
“还、还差点火候...”
“那我们就等着。”
领导笑着说:
“对了,您有没有想过把您的手艺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?”
赵金花茫然地看向李冰,后者赶紧解释:
“就是官方认证您的配方是珍贵的传统文化。”
“我...我能行吗?”
赵金花结结巴巴地问。
“当然行!”
领导肯定地说:
“下坪村的经验告诉我们,乡村振兴既要靠科技,也要靠像您这样的文化传承者。”
现场会结束后,赵金花被各路记者团团围住。
她不再躲闪镜头,而是大方地展示着野菜团子的制作过程。
小伟骄傲地站在母亲身边,时不时补充几句。
傍晚时分,人群终于散去。
赵金花独自站在村委会门口,望着天边的晚霞。
李冰走过来,递给她一杯茶:“赵大姐,今天辛苦了。”
赵金花摇摇头,眼中闪着光:
“李冰,我从来没想过,我赵金花这辈子还能有今天...”
“这才刚刚开始呢。”
李冰笑着说:
“领导已经同意在我们村设立传统技艺工作室,由您负责。
还有,县里要帮您申请非遗传承人。”
赵金花惊讶地张大嘴,却说不出话来。
远处,小伟正向她飞奔而来,手里举着什么闪闪发亮的东西。
“妈!
省电视台的杨记者给了我这个!”
小伟气喘吁吁地摊开手心,是一张小小的存储卡:
“她说今天采访你的内容,下周会在全省播放!”
赵金花接过存储卡,在夕阳下细细端详。
这小小的物件里,记录着她——一个普通农村妇女的蜕变。
她突然想起婆婆生前说过的话:
“金花啊,人这一辈子,最怕的不是穷,是把自己看轻了。”
晚风拂过田野,带来紫云英的清香。
清晨的阳光透过新装的纱窗照进“下坪村传统技艺工作室”,赵金花正将刚采摘的野薄荷铺在竹筛上。
工
【当前章节不完整……】
【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……】
【131xs.xyz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