入冬后的禾安村,像被一层细密的暖意包裹着。

忙碌的秋收、腌制、置办新屋之后,村民们渐渐有了喘息的空档,日子不再只是为活下去而奔波,更多了一些属于个人的打算与心思。

最先提出来的是林杏枝,这些日子她看着禾安村一点点安定下来,心底忽然生出想要有自己孩子的念头——不是为了三纲五常父母之命,而是希望自己希望林家在这片异乡的土地上真正扎下根来。

她主动跟林青禾提了自己的想法,话说得很直白:“我想找个上门郎。”

林青禾虽然从未想过婚育的事,但对林杏枝的心意没有半点轻视,只笑着应道:“好啊,那便仔细挑个靠得住的。”

当晚,她便找莎朵打听镇上和周边几个村里有名的老实青年,还叮嘱:“家境好坏是其次,性情、品行、健康才是最要紧的。”

罗玥则在冬日的一天,郑重其事地向林青禾磕了三个头,拜她为师。

她声音不大,却很坚定:“我这条命,是师父救的,我想像师傅一样保全自己护住身边人。”

林青禾伸手将她扶起:“好,以后你就跟着我。你要学的,不只是本事,还有为人处世的道理。”

从那天起,罗玥在豆腐坊、在村里的议事、甚至与外人谈价的场合,都跟在林青禾身边,眼睛亮得像随时能记下所有细节的小兽。

孟蘅芜与孟采薇两姐妹的心思却全在学堂里。自打帮着孟阿翁教书,她们才意识到自己是真的热爱这件事。

可是孟听松李漱兰夫妻看着两个女儿年纪渐长,难免起了为她们张罗亲事的心思,尤其是孟听松,嘴上不说,心里却已经在打算盘。李漱兰还曾悄悄去隔壁村探听。两姐妹一听,坚决抗拒,家里闹了好几回。

最后还是孟阿翁一锤定音:“儿孙自有儿孙福,你们别瞎操心!”说得孟听松红着脸不吭声,李漱兰却把这句话记在心上,想着先让女儿们过好眼前的日子,其余的随缘罢了。

魏长福的喜事倒是落了定,他在媒人的牵线下,与杏花村一户白姓人家的姑娘订下亲事。

姑娘温顺贤惠,长得端正,魏长福一口答应,如今整个人都像上了发条般有使不完的劲——白天在村里干活,晚上还跑去杏花村送些绢花蜜饯的小礼物。彩礼银子一两一分地攒着,时不时嘿嘿笑几声弄得周围人毛骨悚然。

林青山则有了更大的“任务”。

他与孙冬生、刘榆被林青禾派去负责与平安商队的接洽。几次来往下来,三人眼界开阔了不少,听着商队讲外头的事,一个比一个好奇。

孙冬生甚至动了跟着跑商的念头,被张二哥笑着拍了拍脑袋:“你们还嫩着呢,先练好身子骨,再长点心眼,等真能独当一面了,叔再带你们见见外头的风浪。”

赵芦花与陈谷香两人性子合得来,天天在一起做豆腐、晒蛋,日子倒也热闹。她俩还学会了用豆渣养猪的法子,准备明年自己养两头肥猪卖肉。

周晓萍一家日子同样过得热热闹闹。

她白天忙着村里的事务,安排生产区的轮值和账目,手脚不停,嘴上还要随时交代人手。

女儿王翠翠最懂事,放了学便给她打下手,替她送话跑腿,帮着搬运豆腐和鸭蛋。婆婆刘大娘虽年纪大,但手里活不含糊,择菜、晾豆干、整理干货样样抢着做。小石头则是全村的“活雷子”,天天跟着小青麦在院里、田埂上疯跑,脚底生风。

前些日子,周晓萍又把原来同村的姜芸和姜三娘接来同住。两个小丫头不爱多言,做事却利落、心细,管是清洗豆腐模具还是照看鸡鸭,交到她们手里都让人放心。

一大家子人相互照应,院子里总是有人说话,有人走动,每日都忙得充实又开心。

吴春花自从被选为管事,像是整个人都被点燃了一般。

她把所有的热情都倾注在村里的事务上,豆腐坊的水火、磨浆、点卤,果园的修枝施肥,菜地的浇水除草……处处都有她的身影。别人忙不过来,她二话不说就过去帮手,搬、扛、挑、运干得爽快。

冬日的风再冷,也吹不散她脸上的笑意,村里人总说,她走到哪儿,哪儿就热闹。每天看着村子一点点变好,她比谁都高兴。

傍晚,天边的霞光像被火染过一般,把村口的烟雾也映成了温暖的颜色。

禾安村的院子里,灯火一盏盏亮起来,透着柴火与饭菜的香气。

林杏枝在自家院里和刘榆娘子说着什么,笑声时不时飘出来;罗玥抱着一摞新写好的字帖从学堂走回家,眼神亮得像星子;孟家姐妹在院中收拾书册,远远听见孩子们的嬉闹声,也忍不住笑了。

周晓萍家热热闹闹,小石头满院乱跑,刘大娘摇着头笑骂,姜芸、姜三娘在灶台边帮忙;吴春花依旧风风火火,刚从豆腐坊回来,又跑去果园给新栽的果树覆上稻草防寒。

魏长福正蹲在门槛上细数着自己攒下的钱,憧憬着春天的婚礼;林青山、孙冬生、刘榆几人则在议事亭边比划着拳脚,练得满头热汗。

暮色渐浓,院落的笑语与灯光连成一片,像一张安稳的网,把每个人都妥妥裹在里面。经历过颠沛流离的她们,如今各有安处,各有寄托,心底的那份漂泊感渐渐散去。

*

晚饭后,院中热气还未散尽,林杏枝便麻利地烧上了热水,木桶里腾起白雾,暖烘烘的气息溢出门外。

她一边试着温度,一边催促众人去洗澡——幸好西南的冬天不算

【当前章节不完整……】

【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……】

【131xs.xyz】

小说推荐